本土家居建材实体店网络集群

实体店网上复印件 全城家居实体店导购图 网上选好实体店享优惠

  • 微信扫一扫,家居优惠不会少

当前位置: 精英访谈 > 中国设计除了张扬还有含蓄

中国设计除了张扬还有含蓄

时间:2009-03-17 浏览量:3531

王受之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教授。在中国多所著名艺术院校,如清华大学艺术学院、中央美术学院等任客座教授。他还在美国奥迪斯艺术与设计学院,加州美术学院,南加州建筑学院和洛杉矶南加州大学教授设计类课程。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艺术学院全职终身教授,美国全国艺术和设计院校委员会校委会年度会议理论组召集人 .中央美术学院.清华大学美院客座教授 出版过许多具有影响力的关于设计理论的重要著作,如《现代建筑史》、《现代设计史》、《平面设计史》(2001)、《流行时尚史》等。
 
中国设计如此张扬 你还认识北京吗?

     改革开放30年,中国的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我们还记得在1978年8月,一位美国建造商在走访了中国五个城市后,对合众国际社记者说“我看到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不发达国家……中国的住房是原始的,建成后的质量是粗糙的”。而现在我们也记住了2008年8月美国《纽约时报到》的评论说:“如果西方人在北京新建的国际机场走下飞机会有种困惑迷茫的感觉……因为,北京除了光彩熠熠的新航站楼,还有国家大剧院、‘鸟巢’、‘水立方’等非凡建筑,这个国家建筑发展变化速度之快,让西方望尘莫及”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,新北京品质建筑令国外震惊。

    中国人民很自豪因为人民的生活水平日新月异,实现了城市的现代化,也让世界为之惊叹。这样的震惊是不是表明中国北京的建筑设计水平已经非常高了呢?在这样的震惊之下,我不禁反思,我们还认识北京吗?

    然而在这样高速的仿造和现代化进程中,设计虽然对于中国来说是舶来词,然而设计其实根深蒂固的存在于每一个民族,存在于生活中。在全球化经济的进程中,城市的面貌也逐渐的标准化,模式化。突然,城市失去了个性和特色,这个时候是城市的悲哀吗?
 

    对此,采访了王受之老师和Shrikant Nivasaka,他们如此默契的谈到了城市特色。谈到了中国建筑的侵犯性和张扬性

Jenny:很高兴在北京又跟您见面,北京跟广州在建筑形态上有什么不同?

Shrikant Nivasaka:北京和广州实际上都是在模仿欧洲的城市,我最关切却是北京、广州、长沙、上海这些城市是不是有自己的文化根源,如果有这个根源,那么通过什么形式反应出来?
Jenny:您觉得中国的设计师水平怎么样?在国际上是什么情况?
Shrikant Nivasaka:实在是很抱歉,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看到中国设计师,看到的都是国际化作品,我确实到处走,绝大多数不是呆在五星级酒店,就是在会议中心。我前几天在尼日利亚,尼日利亚看起来跟中国没有什么区别,当然这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,或者文化方式,但是不知道这种文化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不是对未来有好处。

王受之:北京把全世界最狂最难做得的建筑做了。因此,也不会再让国人惊讶于什么建筑的形态。北京现在成了建筑的现实课堂,什么结构主义,什么建筑时尚都能在北京看到。然后中国的设计师又在反思,接下来我们做什么?我们的硬件发展很快,酒店做的很多,但是我们的设计思想和软体文化和消费者层和国际还有很大的差距。30年的物质文明没有能够造成30年同步的精神文明发展,所以在设计过程中有一个很公平的心态,政治是政治,设计是设计,那要用情绪来看设计,那就被渲染了,希望我们的设计师尽快提高自身的素质,如果你的素质提不高,怎么给你的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服务呢?设计水平还是与经济相匹配,因为中国各个城市还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,因此,在设计水平上各个城市也是参差不齐的。 
Jenny:北京的城市特色是什么,有特别吸引你的建筑吗?
Shrikant Nivasaka:第一眼看上去是有很多吸引人的建筑,不过我还没看到奥林匹克的建筑,但是看到机场等等一些新的建筑,这些建筑都有点太具有侵犯性。
 
    现在的建筑形态有点过于侵犯性,不太符合他对于建筑形态本身的理解,我认为建筑应该是对人很友好,是一个比较友好的环境,让人可以相处。这么有侵犯性的很多建筑,可能对下一代的年轻人会造成不够好的影响,当然产生有侵犯性的建筑是有很多根源,人们寻求标志性的建筑,技术上的炫耀等等,都会产生影响。如果一个社会里头都是有侵犯性的建筑,那么其结果就会造成很多年轻人对于比较友好的建筑一种排斥。
王受之: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只是大红灯笼等一些艳丽张扬的符号,中国文化也有很含蓄的一面例如南方的庭院深深,江南的园林曲折等。并不一定仅仅就是帝王文化。而现代中国文化的挖掘,只是侧重在张扬的一些符号性的应用上,忽略了一些含蓄内敛的文化深度挖掘。

 中国的城市建筑要有灵魂

梁思成:“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,随着文化而兴盛、衰亡。任何新的文化、包括建筑文化,都离不开历史的沉淀和积累,只是我们怎样去把握和传承的问题。”
 
    有一位著名的外国的建筑师曾这样说,我在中国的看到的建筑基本只有两种:要么是模仿、要么是彻底的破坏。现在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然而这样的现象还严重吗?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是什么?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是什么?我们任何去传承和发扬呢?文化是建筑的灵魂,有了文化建筑才有了灵魂。
 
    中国几千年文明,让中国建筑文化在世界建筑体系中有悠久的历史。中国建筑文化不是一种形式,不单单是一些符号的应用,要了解中国这些特殊建筑形式形成的内涵和人文精神。中西文化体系虽然各不相同,但是现代建筑和传统文化,需要互相融合。但是很多中国的设计师,虽然他们在中国土生土长,但受现代建筑教育多于受传统建筑文化的教育,建筑传统的根基很薄,缺乏建筑文化修养。受到西方设计“明星”、“大师”的左右,在我们的建筑报刊、书籍、报告中,到处充斥着西方的建筑文化,许多建筑师难免受其影响,随波逐流。 
 
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在哪?

   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,注意环境与建筑交融,因地制宜,以人为本、尊重自然的传统文化这些其实业都能体现在建筑中。当然,发扬不是主张复古、倒退。而是希望积淀民族的自信,提升自己的平台,真正变与“狼”共舞为引“狼”共舞。 
 
   上海的金贸大厦因为启动了中国传统古塔的神韵而在投标中获胜。吸引、引进丰富多彩的外国文化,需要民族化、当地化;同时,继承建筑文化传统,需要结合现代的功能需求和科技发展对其加以现代化。

Jenny:现在全球化的现象特别严重,在保持原有建筑风貌这方面有什么建议?

Shrikant Nivasaka:我认为在整个发展中,如果仅仅是去开发技术是远远不够的,所以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态度,这个态度是在于,比如说我看到了西安的兵马俑,我觉得几千年以前的技术都比我们做的好,这个到底什么原因?另外在很多年前来过北京,看到北京有很多东西有保存下来,后来再来的时候这些东西就消失了,让人感觉没有办法再体验到中国的这种精妙性,所以我希望有一种方法,能够对这种文化予以保留,但不一定仅仅保留环境本身,更多的是对于文化本身的特征予以保留。当然这个是比较难的,也具有挑战性的,因为现在这个社会发展的太快了。
受之:我们是制造业生产的大国,有我们自己难以逾越的特点,但是盲目的崇洋媚外,让我们的需求的怪异、都市生活的怪异,生活方式的怪异,让城市失去特色。都市发展不正常,在北京是最好的例子,北京谈一个中心,现在六环已经快完成了,做到十环石家庄就圈到了北京。全世界都在打破超级大都市,我们非要来一个中心。所有的人上班往城里拥,下班往城外拥。不要以外高速公路就是现代化的象征,最现代化的东西是骑自行车,如果我们能从家里骑10分钟上班那是多美好的生活,如果没有汽车是多美好的生活,如果整天可以在外头吃小摊,那是多美好的生活?你每天在外面吃废气,这不是我想的将来。中国文化消逝,地域性特征也在消逝。中国当代建筑的汲取西方建筑优点的同时,发扬中国传统文化,因地制宜。 
 
   一年前见到Shrikant Nivasaka是在广州,一年后见到他是在北京。他告诉我北京和广州都是在模仿欧洲的城市,他更关注的是中国城市的特色和文化根源。同样也触发了我对城市文化特色的思考。

Jenny:请谈一谈设计跟生活的关系。
Shrikant Nivasaka:我认为最关键的点是在于设计必须能够一直达到社会的最底层,那么我认为关于设计的定义是在每个社区,像我讲的那个社区,每个地段文化是不一样的,最关键的是能够让设计穿透到社会的最底层。那么在中国的情况我不知道,在印度很多人还是生活在贫困线之下,换句话说虽然设计影响到了很多人,但是绝大多数这些人还是富人,在贫困下的人影响是非常小的,我认为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,因为设计是创造一个优雅和善良最重要的因素。如果说对于设计穿透到这,他无法享受到设计给他带来的好处,也同样他无法能够通过这个设计去改善他们本身的不光是生存状态,更多的是心理状态,如何教育让底层的人变得更好。

Jenny:能请来设计师设计的这些群体,都是富人,那么这些贫困线的人如何通过设计改变生活?
Shrikant Nivasaka:设计师群体是非常奇特的群体,是一个创意性群体,那么创意性群体工作的时候有两个原则,第一个原则是独立性。第二个原则是社会的责任,因为是专业的。这个就像是医生一样,那么医生是给付不起钱的人治病,这个人有病医生就有责任去治,对于设计师,即便是对一些付不起钱的人,那么他也有责任去给设计,如果一个医生关心一个人的健康身体,那么设计师是关心一个人的头脑环境。

    这次与王受之老师见面,让我知道了不为人知的王受之。所有的媒体和设计师都人为王受之老师是学术派的,理论派的代表,其实王受之也是实力派的设计师。

    王受之1972年到1977年做过六年的工艺产品设计,做过家具装饰画等,这对之后王老师研究设计理论非常有帮助。现在王老师还担任着8家公司的设计顾问,也做第一手的设计图纸。王老师特别推荐帮万科集团去打造的一个楼盘:第五园。是由民族风格与现代现代结合之作,王老师参与了其中很多的设计,包括名字“第五园”也是王受之所起。他很自信的告诉我,他不仅仅是做设计理论的教授,同样也有很精彩的案例。
 
   王受之前学的是美国问题研究,在高永坚老师的建议下,改学了设计理论研究,王受之老师都认为高永坚是对他影响对大的人。

“理论可以让设计更清晰,让设计更到位。理论应用到实践中,才是理论的价值体现。”——王受之

 

下一条信息:
网友评论
发表评论
请文明发言,发广告将被屏蔽IP
提示:你还可以输入200个字!
用户名: 登录注册 邮箱: 验证码:点击换验证码
请选择咨询方式
020-85588009
全程免费参与 前往查看

扫一扫,手机查看